第一百九十章(2 / 2)

林珩 来自远方 4947 字 4个月前

雍檀的视线太过锋利,几位王子都是一凛,下意识躲闪,不敢与他对视。

听完侍人之言,天子许久没有反应。

执政最先察觉到不对,快走两步近前,试探道“陛下”

声音入耳,天子缓慢转过头,刚张开嘴,尚未来得及出声,猛然喷出一口血,仰面栽倒。

“陛下”

众人大惊失色,匆忙围上来,就见天子面若金纸,气息奄奄。

“召医”

情况万分危急,执政不能再不出面,当机立断接掌宫闱。

“诸王子不得出宫,不从令者缚”

不知指使盗匪的是谁,也没时间详查,执政索性一网打尽,全都关起来,等到平息匪乱再做处置。

他命人将天子送回寝宫,召医救治,由天子近侍守护,片刻不能离榻前。

贵族想要离宫,被他一言否决“盗匪焚烧贵族坊,胆大袭王宫,尔等护卫有限,出宫是在添乱”

知晓贵族私兵无用,执政权衡利弊,果断向使臣借兵。

“平乱之后,吾必为诸位请功。”

上京颓势尽显,终有一日会湮灭于尘埃。但不能在今日,更不能沦落盗匪之手。

“诸侯有守卫天子之责。诸君在侧,岂能任由盗匪猖狂”

执政软硬兼施,诸侯使臣也知不能袖手旁观。

正如执政所言,今后如何暂且不论,今夜必须借兵,不能任由盗匪来去自如,猖狂得忘乎所以。

至于今夜之后

雍檀冷视被带下去的几位王子,眼底闪过一抹暗光。胆敢拖晋下水,妄图以君上做踏脚石,这笔账定然要算

暂时压下杀意,雍檀率先迈下丹陛,快步走向宫门。

淳于起紧随其后。

鹄离和翁夹不甘落后,快行几步越过两人。

余者陆续跟上,无需侍人引路,脚步声压过宫道。

目送众人背影,执政发出一声长叹。

“上京弱,诸侯强,莫非天意如此”

单信和刁完站在他身后,恰好听到这句话。两人不作声,各自

垂下眼帘,眸底闪过一抹讽刺。

天意

怕是人祸更多。

当夜,盗匪入城,焚贵族坊。

天子昏厥,执政向使臣借兵,以平息匪乱。

飨宴中途而止,宫门大开,各国使臣出宫登车,击杀袭王宫的盗匪。随即调转方向,返回驿坊召集甲士,冲向盗匪大开杀戒。

入城的匪徒有近千人,除了莽山盗,另有身份不明者数百人。

使臣们无心探查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凡与盗匪为伍,一律斩于刀下。

晋甲持弩,越甲张弓,封堵贵族坊两座坊门。

楚甲驾车冲散盗匪,齐甲拔剑步战,不使一人走脱。

四国甲士互为对手,这一刻却配合默契,封锁盗匪生路,使其陷入绝境。

余者为策应,分别跟随四国甲士列阵,对盗匪展开绞杀。

上京城内火光冲天,喊杀声持续一个多时辰。

贵族坊内血流成河,既有死去的贵族家人,也有毙命的盗匪。

尸体层层叠叠,在火中焚为灰烬。

暗红的血交织成网,汇聚成洼,大面积在高温中蒸干,最终嵌入泥土,成为结在大地上的血痂。

天明时分,最后一名盗匪被找出,死在强弩之下。

扑通一声,盗匪扑倒在地。

战车车轮压过盗匪的尸体,一只手探出,抓住盗匪背上的弩矢,用力向上拔出,带出飞溅的血雨。

旭日东升,阳光普照大地。

甲士陆续收队,分立在长街两端。众人隔空相望,随即各自转向,再无交集。

匪乱平息,使臣们返回驿坊,并派人向王宫禀报。

宫内得知消息,贵族们终得以归家。

天子从昏迷中苏醒,听完执政的禀报,第一时间将诸王子关押,不审不问,态度令人心惊。

雍檀得知宫中情况,立刻写成书信,交飞骑送回国内。

为防途中生变,飞骑出城后,他又放飞信鸟,确保消息一定送到林珩手中。

这一日,驿坊奔出上百飞骑,还有大量商旅出城。

为尽快将消息送回国内,使臣们各显神通,一些不起眼的小国都在上京安插有探子,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飞骑行在途中,信鸟先一步穿过平原,飞入肃州城。

彼时,晋国大军集结完毕,三军和新军一同增扩,并组建扈从军,许内附羌夷随大军出征。

朝会之上,林珩亲自宣读各军任命。

“中军寡人亲率,雍楹为佐。”

“上军军将智渊,副将费毅,田婴。”

“下军军将鹿敏,副将冯胜,壬章。”

“新军设双军将,智陵,费廉。设副将四,陶廉,毕犷,赖白,娄非。”

军将名单多在预料之中,唯有陶氏感到惊讶。

自从林珩掌权,陶裕屡有错判,使得陶氏逐渐被边缘化。

现如今,在晋国朝堂上,陶氏空有大氏族之名,占据九卿一席,地位却十分尴尬,与智氏、费氏、雍氏等勋旧再不能同日而语。

这次大军东出,陶氏以为仍将同之前一样。不承想峰回路转,陶廉竟为新军副将。

群臣领旨,陶廉过于震惊,不免慢了一步。

他正色走出队列,强抑内心激动,心知这是林珩给陶氏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一次。

“臣领旨。”

随众人下拜时,陶廉的神情已恢复平静。

正如当初驾车迎公子珩,他明白自己职责所在。

陶氏终有复兴之机,他势必要牢牢抓住,让君上看到陶氏可用,同智氏一般,能为他手中利刃,助他横扫天下

来自远方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